英偉達機器人“新大腦”Jetson Thor面世!有哪些國產替代?
關鍵詞: 英偉達 Jetson Thor 人形機器人主芯片 Jetson Thor 國產芯片替代
8月25日晚,英偉達正式推出其專為機器人應用設計的計算平臺Jetson AGX Thor,并同步推出開發者套件及量產模塊。根據英偉達官方資料,Jetson Thor采用英偉達Blackwell GPU,14 核 Arm Neoverse-V3AE 64 位 CPU,可提供FP4精度下2070 FP4 TFLOPS 的 AI 算力和 128 GB 顯存,功率可配置在 40 W 到 130 W 之間。與英偉達AGX Orin相比,Jetson Thor系列模組的 AI 計算性能提高至 7.5 倍以上,能效提高至 3.5 倍。
作為進行語音識別、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最關鍵的部件,人形機器人主芯片所發揮的作用十分關鍵,且當前仍為英偉達、英特爾等國際大廠所主導。但是近年來國產廠商也在積極推進專用AI芯片的開發,實現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查詢瑞芯微、全志科技發布“2025半年報”可見,均把機器人作為未來拓展的重要領域。瑞芯微RK3588、全志科技MR527等國產芯片已開始應用于服務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等場景。
人形機器人熱度攀升,“大腦” 短板凸顯
2025開年人形機器人行業就呈現如火如荼之勢,宇樹科技機器人亮相春晚扭秧歌,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馬拉松開跑等,都引發了社會的極大關注。但也讓人們發現當前的人形機器人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續航、熱管理、平衡性等,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大腦”。
作為具體智能的最佳載體,人形機器人通過“大腦”進行語音識別、環境感知等功能,接受指令后進行任務拆解等上層規劃,再通過小腦實現對路徑的最優規劃,最終下達決策指令,通過驅動伺服系統進行本體運動,完成任務指令。
當前人形機器人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均與“大腦”相關。以至有網友戲稱,當前的人形機器人是“小腦發育不完全,大腦完全不發育”。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開發人形機器人的更強大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人形機器人“大腦”的運算與控制過程中,發揮最重要作用的當數主芯片,包括CPU、GPU、NPU等計算芯片,是人形機器人進行復雜算法和智能決策的重要基礎。多數行業參與者認為,機器人必須將通用智能與實際應用結合才能實現規模化。實現這一目標依賴四項核心技術:算法、數據、算力和硬件。中國在硬件供應鏈方面保持強大領先地位,開發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英偉達 Jetson Thor 性能升級,有哪些國產替代?
目前市場上主流的人形機器人采用的算力芯片,英偉達、英特爾等國際廠商仍占主導。例如,英偉達在COMPUTEX 2023上就發布了Jetson AGX Orin,用于人形機器人等邊緣計算。最新發布的Jetson Thor與上一代Jetson Orin相比,AI計算性能提升多達7.5倍,能效提升3.5倍。
目前國內外的人形機器人廠商中,除特斯拉具有一定自研能力,如開發FSD(全自動駕駛)計算機及芯片用于端側,Dojo項目雖被關閉,但Dojo 3仍將以AI6 SoC形式存續,其余廠商大多外購英特爾、英偉達等的芯片,如優必選Walker X采用Intel i7和NVIDIA GT1030,宇樹科技使用Intel Core i5/i7搭配NVIDIA Jetson Orin。近年來國產廠商也在積極推進專用AI芯片的開發,實現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
瑞芯微持續多年深耕機器人領域,基于RK3588、RK3576、RK3568、RK3566、RK3562、RV1126B等機器人產品解決方案,能夠實現人機交互、運動控制、環境感知等功能。旗艦產品RK3588,采用8核64位ARM架構,支持多模態AI任務處理,已廣泛應用于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等場景,成本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60%,顯著提升了國產芯片的市場競爭力。
新研發推出的首顆端側算力協處理器RK182X,具備自研高神經網絡算力、高帶寬特性,通過 PCle2.0、USB3.0、Ethernet 等標準化通用接口與主處理器互聯使用,能夠高效支持3B、
7B等端側主流參數的文本型LLM和多模態VLM模型部署,可以作為機器人小腦中樞,實現多模態感知、推理與決策、任務規劃等功能。
全志科技業務涵蓋智能硬件、智能機器人等產品市場。相關產品已用于小米 CyberDog 仿生機器人、湯姆貓 AI 語音情感陪伴機器人等。全志科技在半年報中表示,當前公司已在機器人領域,完成了 MR153、MR527、MR536 的序列化布局。
其中MR527集成8核CPU、NPU和Mali GPU,具備強大的硬件編碼能力和豐富的傳感器接口,實現了低成本的多關節協同控制。MR153 內置四核 ARM 處理器和專用 RISC-V 實時處理器,并豐富了 UART、PWM、GPIO 等接口,可更好地支持紅外傳感器、陀螺儀、超聲波、線激光和 ToF 等傳感器,并可更好地進行實時運算與控制,目前已向客戶送樣。
黑芝麻智能的華山A2000系列芯片采用NPU大核設計,支持高效推理,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精度需求。除汽車之外,A2000也可以支持機器人和通用推理等多個領域。按照規劃,A2000系列產品2025年將規模量產。
武當C1200系列芯片通過硬件隔離技術,支持AI運算與執行器控制并行,高效處理多傳感器數據融合。目前,黑芝麻智能已與傅利葉合作,為其“靈巧手”提供算力支持。基于C1200系列芯片、A2000系列芯片,黑芝麻智能將推進相關產品在機器人等邊緣場景的落地應用。
除瑞芯微、全志、黑芝麻智能等上市公司外,國內還有多家廠商能夠提供機器人芯片相關產品。例如,芯馳科技推出的面向具身智能應用的邊緣 SoC D9-Max,采用多核異構設計,集成CPU、GPU、NPU、DSP、ISP、視頻處理單元,可用于運動控制、路徑規劃、感知、語音交互、傳感器數據處理等功能。愛芯元智的AX8850是一款高算力高能效比的數字SoC芯片,集成了8核A55 CPU,24TOPs@INT8高算力的NPU,可用于服務機器人、AR設備、智能汽車等領域,實現物體檢測、連續視頻事件識別、多攝像頭與雷達融合感知等功能。
未來趨勢展現:異構集成、邊緣計算融合
在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中,行星滾柱絲杠、諧波減速器等關鍵部件已逐步實現國產化。但在國產主芯片上仍面臨算力瓶頸和生態短板。這需要持續聚焦異構計算、架構優化等,推進國產替代的進程,以實現全產業鏈自主可控。
就發展趨勢而言,未來的人形機器人主芯片將走向異構集成,深度融合CPU、GPU、NPU等異構單元,通過分工協作提升實時響應能力。一是CPU+GPU/NPU的協同,通過分工提升實時響應能力,同時在邊緣側集成專用AI加速模塊,如NPU等,優化大模型推理效率。二是先進制程與Chiplet技術的提升。通過工藝升級,提升芯片集成度和能效比。在模塊化設計方面,通過Chiplet等技術實現靈活擴展,降低成本。
三是推進邊緣計算與大模型融合。通過優化芯片架構,在端側大模型部署上,支持本地化模型推理,減少對云端的依賴。同時集成視覺、語音、觸覺處理單元,優化多模態交互能力,提升人機交互的自然度。四是提升能效比與集成度,實現低功耗設計與集成化,改善續航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