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龍華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聚高地
關鍵詞: 科大訊飛 數字龍華 生態企業入駐 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生態企業簽約入駐。
科大訊飛灣區總部及深圳產業加速中心正式啟動。
8月26日,適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在政府代表、企業負責人及行業專家的共同見證下,在寓意吉祥啟航的醒獅表演中,科大訊飛灣區總部及深圳產業加速中心正式啟動,邁出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布局的關鍵一步。
8家生態企業入駐科大訊飛深圳產業加速中心
作為亞太地區知名的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上市企業,科大訊飛自1999年成立以來,一直從事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認知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究并保持國際前沿水平,致力于“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其產業加速中心依托訊飛核心技術能力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集聚的開發者資源,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創新創業服務加速平臺,為開發者、創業企業和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線下賦能,通過創業孵化、產業聚集、行業賦能、科技強基、國際合作五大業務板塊和技術、市場、投資、品牌、管理、政策六大特色賦能服務,全方位助力創新型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區域主導產業轉型升級。
科大訊飛深圳產業加速中心位于華僑城北站壹號,是科大訊飛與龍華區政府合作共建的人工智能產業孵化中心。作為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深圳加速中心將依托訊飛強大的人工智能技術實力和豐富的上下游產業鏈生態資源,致力打造國內外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相關領域的產業集聚高地,加速匯聚灣區的工智能產業生態資源。同時,通過技術、市場、投資、政策、管理、品牌等全方位賦能體系,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的孵化和加速服務,幫助其在競爭激勵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實現快速成長。
啟動儀式上,科大訊飛與包括感進機器人、鑫航盛科技、小嬋科技在內的8家生態企業進行入駐簽約,企業聚焦機器人、顯示技術、智慧社區、新能源、低空經濟等多個前沿領域,充分體現了訊飛生態的多元協同創新能力。記者獲悉,自2024年2月科大訊飛與龍華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來,依托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和龐大的產業生態資源,深圳加速中心已持續招引包括互動電子、裕融科技、空域鏈安等共計15家科大訊飛生態企業入駐。
科大訊飛相關負責人表示,相信在“平臺+賽道+生態”的發展路徑下,通過六位一體的創新賦能服務體系的支持,科大訊飛將繼續深度融入并繁榮本地生態建設,助力深圳數字經濟與智能制造騰飛,為千行百業注入AI動能。
此外,科大訊飛與龍華區還將進一步拓展合作廣度、深化合作層次,圍繞技術創新、產業孵化、人才培養構建全方位協同體系。既鞏固AI在教育、政務、衛健、司法等領域的應用成果,打造行業引領性應用標桿;也探索政企協同創新發展路徑,共建開放包容、持續迭代的AI生態,攜手將龍華建設為全球有廣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高地。
科大訊飛已在龍華逐步構建AI產業生態
龍華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位優勢獨特、工業基礎雄厚、政策體系完備。在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數字先鋒城市的新征程中,龍華區以數字經濟為核心引擎,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和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出臺了全市首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融合的政策,協助企業搭建產業創新空間并開放場景,當前已通過包括富士康、華為、比亞迪、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的帶動,不斷推動中小企業成長,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
科大訊飛副總裁黃飛云表示,龍華的熱土基因和科大訊飛的創業精神契合,為雙方合作奠定堅實基礎。在過去的一年半里,雙方緊密聯合,深入教育、政務、司法、衛健等關鍵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合作。針對龍華區開放的各類應用場景,科大訊飛也帶領生態伙伴進行全方位的開發。通過持續招引優質生態企業落戶本地,逐步構建AI產業生態,招商引資已經初見成效,截至目前,科大訊飛及其生態企業已在龍華區貢獻超3.5億元產值,創造達3500萬元稅收。他表示,站在全新的發展起點,科大訊飛將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優勢,緊密結合龍華區的實際應用場景,與生態伙伴攜手,扎實堅定前行,在更多應用場景上為“數字龍華”建設貢獻力量。
龍華區相關領導則表示,未來龍華區將以堅實保障為企業護航,持續升級一流營商環境,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雙向賦能,把技術紅利切實轉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將繼續以應用場景為突破,打造場景創新高地;以要素供給為牽引,賦能產業發展;以專業園區為陣地,建設龍華中軸人工智能集聚區;以生態營造為重點,構建一流發展環境,希望更多優質企業攜手科大訊飛落地龍華,共同將龍華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產業標桿。
記者了解到,截至2025年7月31日,科大訊飛已在合肥、深圳、杭州、天津、武漢、長沙、長春、沈陽、青島、鄭州、南昌、蕪湖等城市建立34個人工智能科技孵化器和產業加速中心,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孵化了1678家科技創業企業,帶動就業超5萬人,產值達452.67億元,以科大訊飛為中心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持續構建。
龍華新聞記者 金璐 通訊員 鄭釗洪 文/圖
